读《论语》,读到《为政》篇里这样一段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的回答是“父母唯其疾之忧”。
在孔子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疾病了解不多,医疗水平低下,更说不上有多少防控能力。所谓“父母唯其疾之忧”,从字面看,可以是说除了疾病无法掌控而外,其他一切能够自己掌控的事情,都应该做到不再让父母担心,这就是孝。话说得虽然很委婉,内涵却十分丰富。换言之,孔子其实是在鼓励孟武伯,作为一个贵族子弟,生活条件优越,就更应该学会自立自强,处处自律,天天自省,事事严格要求自己,绝不让父母再为自己的成长发展等其它事情而担忧。实际上这就是孔子一贯提倡的“反求诸己”的精神。
“父母唯其疾之忧”,从深层次看,子女应该首先学会体谅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如果从小到大一直让父母事事操心,甚至让父母时时不得安宁,这种人当然谈不上孝。体谅父母关爱之情,首先就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对自己的成长发展负责,对父母、家庭、社会尽责。不是一时冲动,不是一件事两件事如此,而是做到一辈子尽责、负责。清代杜濬《变雅堂遗集》卷六为歙人黄朝美立传,称其“百指之累概不以贻父母忧”。在我看来,这是对“父母唯其疾之忧”最好的解释。对自己而言,这叫做有志气;对社会而言,这叫做有担当;对父母而言,这就叫做有孝心。
程树德《论语集释》说:“武伯生于世禄之家,凡骄奢淫逸声色狗马皆切身之疾,不必风寒暑湿而后谓之疾也。”石韫玉《读论质疑》说:“武伯生于世禄之家,或有纵性声色、盘乐田渔之事,故夫子告知如此。”孟武伯作为贵族子弟,习惯于养尊处优,沉湎于声色犬马,对别人颐指气使,甚至胡作非为,仗势欺人。对他们来说,学会反求诸己,自立自强,是一门必修课。胡季堂《培荫轩文集》卷二说得好:“至于三代仕宦,生于富贵之家,温饱视为固有,不知稼穑之艰难,又何知人世有饥寒之事?”而孔子对孟武伯的教诲,不是简单地批评他,严厉地责备他,冷淡地讽刺他,更不是从心里面排斥他、放弃他。恰恰相反,孔子特别留意启发他的自觉,激发他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从学会体谅父母之心做起,真正做到自立自强,自律自重,学会对自己负责,对社会尽责,对父母尽孝。这种循循善诱,“齐之以礼”,有如春风化雨,易于为被教诲者所接受,这是鼓励他们健康成长的巨大力量。王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