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要使文化强国战略的目标成为现实,必须继续坚持文化体制改革,要充分认识文化制度建设对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的重要性,要有高度的制度自觉和制度自信,而不在于喊口号,不在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或者搞形式主义、形象工程;

汇聚民智,看清事实真相,广泛吸纳文化实践的鲜活经验和成功范例,把宏观制度框架和微观功能匹配设计完善,把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尽可能周密地考虑到位。

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庄严承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并号召全党必须自觉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同步推进。

要使文化强国战略的理想蓝图真正成为现实,必须继续坚持文化体制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充分激发文化创造力。要抛弃一切因循守旧的落后观念和改旗易帜的错误主张,抛弃那些阻碍“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真正得到贯彻落实的体制机制,抛弃形式主义、形象工程和浮夸作风,变革与文化强国战略严重不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方式。要以高度的制度自觉和制度自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为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亿万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文化事业规范化、长效化、法制化,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名家大师辈出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等等,提供科学的制度保障。

要有高度的制度自觉和制度自信。文化体制改革既涉及一系列深层次的利益关系调整,更涉及这些利益关系调整后的制度安排,是否有利于克服文化治理中严重存在的多头政府行为、缝隙政府行为和不作为政府行为,是否有利于使不断增加的文化投入实现公平性支出与效率性支出有机统一,是否有利于激活各类文化政策工具、文化服务机构、文化生产企业以及广大文化工作者的无限潜力和巨大热情,是否有利于奖勤罚懒、优胜劣汰、扶正祛邪并努力使一切文化创造者其情奋奋、其乐融融,是否有利于全社会文化资源有效配置并努力使全体人民成为文化建设主人和文化利益主体。社会不断发展,情况不断变化,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新问题、新变化、新要求总是不断出现,因此,文化体制改革也不应该一劳永逸,而是要与时俱进地面对新问题、看清新变化、满足新要求。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制度框架下,不断根据新要求强化顶层制度设计的体制张力,不断根据新变化强化政策工具在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功能匹配,不断根据新问题强化体制目标在系统响应和结构运行中的有效性。

要努力使文化体制改革成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独特的杠杆支撑作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坚持在文化精神引领和文化规律支配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能使文化体制改革成果更加有利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更加有利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成为人民群众的普遍精神取向,更加有利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不同层面、不同维度的价值尺度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更加有利于民族文化精神建构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丰富。在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实践中,我们同样必须清醒地意识到,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关乎亿万人民的共有精神家园。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思想恍惚不行,行动软弱涣散不行,一切急功近利或不切实际的短期行为更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