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香港消委会举行记者会,公布了近期对婴儿配方奶粉及薯片、虾条等香脆零食样本的检测结果。
其中,15款奶粉样本均含有污染物氯丙二醇,且有9款具有可致癌的环氧丙醇,有9款样本测出含有缩水甘油酯(GE);而77款香脆零食样本中,有70款含可致癌的丙烯酰胺。
看完这个新闻,妈妈们着急地看着宝宝的奶粉罐,宅星人默默放下了手里的薯片,这些到底还能不能吃了?
这些致癌物到底是什么?
先来认识下检测出的几种有害物质:
1.致癌物
环氧丙醇,也叫“缩水甘油”:主要用作天然油和乙烯基聚合物、破乳剂、染色分层剂的稳定剂,还被用于表面涂料、化学合成、杀菌剂等。
丙烯酰胺,是由“还原糖”(比如葡萄糖、果糖等)和某些氨基酸(主要是天冬氨酸)在油炸、烘焙和烤制过程中产生的。
2.污染物
氯丙醇是一类食品污染物,特别是在酱油、醋、鸡精等调味品中污染水平较高,近几年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才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其中氯丙二醇(3-MCPD)出镜率最高。
零食中为何有这些物质呢?
其实,它们都不是人为添加进去的,奶粉、零食中之所以会有它们,这跟油脂有关,因为它们是油脂加工过程中的产物。
虾条和薯片的制作过程中,通常会用到大量的精炼植物油。植物油在精炼过程中通常要经过高温处理,高温作用会生成一些副产物,缩水甘油酯和氯丙二醇就是最常见的两种。
所以,只要使用了植物油,食品中就会或多或少带入氯丙二醇和环氧丙醇,不光零食有,我们吃的油条油饼中也有。
丙烯酰胺的生成,和“美拉德反应”相关,这个词大家比较陌生,但其实它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烤肉、烤面包等,这么香、颜色那么诱人,都是美拉德反应的作用。
食物里基本都有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在加热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丙烯酰胺。我们平时吃的很多食物,比如烤肉、油条、油饼中都有丙烯酰胺的身影。虾条薯片主要是用含淀粉食物,经过烘焙做出来的,不可避免的也会有。
这些物质对人体有多大伤害?
有动物实验表明,丙烯酰胺具有一定致癌性;并且能够造成神经系统损伤。
但是,目前并没有足够证据显示它会导致人类癌症,正因如此,世界卫生组织(WHO)评估后将它定为2A类致癌物,意思是潜在致癌物。
由于饮食习惯不同,每个国家的数据也有差异,但我们总体上吃进去的丙烯酰胺并不多。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平均水平是每人每天20~30微克,我国的平均摄入量大约是18微克(以60公斤体重计),这个摄入量总体来说是很安全的,不用太担心。
环氧丙醇在多种食物中都有,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的评估认为其摄入总量较高,多数人都面临着潜在的健康风险。尤其是婴儿奶粉,因为它是婴儿的唯一食物,环氧丙醇带来的风险“尤其值得关注”。
不过,跟丙烯酰胺一样,环氧丙醇也只是一种2A类致癌物,并没有足够证据显示会使人致癌,总体上,大家不用太过担心。污染物氯丙二醇(3-MCPD),在三十多年前就被发现存在于食物中。
2001年JECFA(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下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第57次会议,暂定3-MCPD每日膳食耐受量为每天每公斤体重不超过2微克,只要不超过这个量就是安全的。
根据我国2007年第四次总膳食研究的评估结果,我国人群膳食3-MCPD的暴露风险较低,并低于国外一些国家。
还能放心吃零食吗?
回到大家最关心的问题:都检查出致癌物了,咱们还能放心喝奶粉、吃虾条薯片吗?
这几种“致癌物”,对健康可能有不利影响,但是考虑到目前的食用量和危害性,对人体的伤害并没有大家担心的那么大,奶粉、薯片这些还是可以放心吃的。
其实,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可能还会有越来越多副产物被发现。
这次新闻里报道的几种物质,是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逐渐被人们发现的,但它们其实一直都在那里,并不见得有什么危害。
致癌物没有安全限量,我们当然希望它们越少越好,最好是没有,这也是所有食品企业应该努力的方向。
但很多时候可能很难,如果一味要求食物里完全没有危害物质,那我们可能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吃了。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虾条薯片这类食物本身就是高脂、高糖的食物,营养非常单一,基本只提供能量,而且油多盐多,对健康并没有什么好处。
所以,就算没有丙烯酰胺、环氧丙醇和氯丙醇这些物质,这些零食也要少给孩子们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