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印发,中央明确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劳动教育有了“硬指标”。
通过实施“六个一”劳动技能培养工程,让每一个学生完成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型劳动、文化内涵劳动等学习和实践;构建高职特色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内容系统化,课程实施渠道要综合化,课程实施形式深层化,课程形态统整化,课程评价作品化;打造一批实习和劳动实践基地,学院牵头成立“生产及服务型劳动联盟”;以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为载体,打造文化与劳动深度结合实践品牌……,“硬指标”在山东理工职业学院落地开花,深耕实践出真知,用专业技能擦亮劳动育人底色。
三全育人 劳动铸魂新时代工匠
作为高职院校,技术技能是学生的学习主要任务。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及社会生活特点,组织进行系统学习生活技能。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协同发力,三管齐下。学校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注重系统培育,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设一些与家政、烹饪、手工、园艺、耕种、饲养等相关的生活劳动实践课程。家庭注重日常养成,让学生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从点滴处培养劳动意识,在经常性的家务中养成劳动好习惯。发挥社会协同作用,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搭建多样化实践平台,支持学生走出教室,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感。
“六个一”工程 锻造“劳动达人”
领养一棵植物,参加一个社团,坚持一项文体活动,学习一项非遗技能,参加一项读书活动,从事参加一项创业活动,大一新生来到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后,首先领到的就是这样一份劳动教育“套餐”。学院通过实施“六个一”劳动技能培养工程,让每一个学生完成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型劳动、文化内涵劳动等学习和实践。以此打造学院文化与劳动深度结合实践品牌,拓展劳动教育形态,在劳动中提升的品德之美,在动手实践中产生的工艺之美让学生培养美己美人的情怀和懂美会美的品位(劳动逸美)与树立想到即行动的研究意识和探索精神(劳动焕新)。通过让学生掌握劳动知识、收获生活技能,培养一种新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深刻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真谛,涵养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磨炼顽强意志、吃苦耐劳精神,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加自信快乐地面对当下的学习与生活,更有能力、更有勇气开启今后的幸福人生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深挖硬核专业技能 劳技无缝衔接
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服务社会功能,打造一批实习和劳动实践基地,学院牵头成立“生产及服务型劳动联盟”,形成高职院校组织学生进行生产及服务性劳动协作体制机制。结合学院15个二级专业学院的专业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成立无人机农药喷洒、光伏电板清洁、电商抖音农产品推广、汽车农机检修等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学生在基地进行的作为企业中试基地的活动记录以及人才培养成果。
开发专业核心技术的劳动应用。将其作为一项课题全院推广,组织各专业深入研究并开发与农业、工业等社会服务深度结合的核心专业技术,与学生劳动应用深度融合问题。开展相关科研活动,撰写调研报告,并形成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在此基础上开发《高职院校新时代工匠精神劳动素养》丛书。
探索专业文化建设与“工匠精神”融合培育。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重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等精神的培养。深入挖掘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立足岗位、增强本领、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增强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
当劳动遇上文化 非遗传承看得见
拓展劳动教育形态,以传统文化为核心,依托地域文化特色,以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为载体,引进21位非遗大师,创新“非遗大师+现代学徒制”模式,打造“体验式”传统技艺学习传承平台。开设石雕、编艺、圣秀、剪纸、篆刻等非遗技艺课程,在劳动中提升的品德之美,在动手实践中产生的工艺之美,在艺术学习和创作中感悟的艺术之美,以及最终积累、沉淀在学生内心的品位之美。以“爱祖国”“敬父母”“亲师友”为主题,开展“清明祭英烈”“最爱母亲节”“我是理工人”等系列志愿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专创融合 创造性劳动新常态
强化专创融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通过专业人才培养,大力提升学生理论和技术水平,规划学生创造性劳动项目库,确保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参与一项创造性劳动项目。发挥我院“山东省创新创业学院”、“创客空间”、知识产权学院等平台示范引领作用,依托济宁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将学生创造性劳动与创新创业相融合,推动学生劳动成果价值转化,从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劳动光荣 评价激励表彰有道
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通过制定劳动素养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为学生制定“劳动档案”,从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成果四个维度进行记录和评价,评价内容涵盖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并赋予相应的学分。建立劳动素养评价的独立表彰机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配合学院开展劳动教育。加强劳动教育科学研究,宣传推广劳动教育典型经验。设立“劳动光荣奖”“劳动之星”“劳动先进奖”“劳动创造奖”等项目,、举办劳动技能大赛、劳动表彰大会等活动,扩大劳动素养的教育教学成果,巩固劳动教育的长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