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职业学院跻身全省高职教育第一方阵,实现了几代学院人的期盼和梦想,这所有着厚重历史底蕴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职院校,跃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学院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确立“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特色办学,职教报国”的办学理念和“一切为了学生成才与就业”的办学指导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和“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总基调,全面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体系,以国际标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立足济宁、面向鲁南、服务山东,紧紧围绕区域先进制造业、新兴战略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了学院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显著的办学优势。
特色化办学。学院坚持为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建设了“低碳、生态、新能源、新信息”示范大学校园。建设了2.5MWp屋顶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太阳能与空气能耦合的太空能供热系统等。构建了富有活力的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与190多家大型企业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关系,成立了“晶科班”“辰欣班”等企业冠名班和校外实训基地;实施高端实训基地建设推进工程;学院利用德国政府贷款购置教学实训设备项目,提升教学实训设备水平。努力建设“双高”人才培养基地和社会服务基地,国际化、五业对接、创新发展形成学院的办学特色,以特色专业带动教学特色,管理特色,就业特色,文化特色,用特色引领学院未来!
集团化办学。组建专业教学联盟,实行集团化发展,学院成立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参与的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探索建立中高职一体化、专本科相衔接的专业教学联盟。与山东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山东财经大学、青岛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多所著名本科院校联合举办10多个专业的自考本科;与曲阜、嘉祥、兖州、邹城、鱼台等县市区职教中心统筹衔接,设立分校区;与山东省16所高职院校组建高职教育联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与台湾昆山科技大学、朝阳科技大学、远东科技大学深度合作交流。积极探索建立“上下贯通,左右融通,内外互通”的中高职一体化、专本科相衔接的专业教学联盟和专业教学考核与技能鉴定结合的 “双证互通”机制。
国际化办学。学院与德国职业教育联盟、德国手工业协会合作,成立了山东省第一家中德诺浩汽车学院,2013年被山东省教育厅批准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院抓住惠普—济宁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项目落户的契机,经多家论证被山东省教育厅公布为合作高校,与惠普公司联合建设国际软件人才培训基地。学院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哈德逊谷社区学院、澳大利亚伊拉瓦拉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等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在学生交流、课程设置、学分互认、教师培训等方面实施合作办学。“山东省教育厅留学中心国际教育基地”挂牌成立。学院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在中德两国教育部共同主办的“中德职业教育质量高层论坛”上唯一高职院校作了典型经验介绍。
产学研结合办学。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是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的必由之路。一是为提升学院产学研结合办学品位,推动学院名校工程建设和持续发展,学院聘请到我国材料化学和润滑材料专家、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程院薛群基院士为学院名誉院长。二是学院积极参与济宁市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济宁市民营经济大讲堂”在我院常设讲坛,为我院师生聆听资深专家和社会精英报告提供了方便。三是全面服务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学院规划建设大学科技园和大学生创业园。大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已获省发改委、省财政厅批准,并给予项目引导资金支持。四是按照“依托专业办产业,发展产业促专业”的发展思路,完善了学院校办产业法人治理结构。
融人文、智慧、和谐、创业教育于人才培养体系。融合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凝练产业文化、专业文化和职业精神,立德树人,将人文素质内化为大学生的品质,实施“课程﹢活动”的人文素质拓展工程,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阳光心理、道德塑造、志愿服务、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文化活动。实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创新创业教育,以“君子人格,淑女风范”塑造学生,培养学生“通世达理”的做人品格,“志存高远”的立业精神,“勇于担当”的扎实作风,勤勉于心的职业态度。用好山东省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曲阜文化经济特区和我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以及惠普项目落地等重大机遇,引进建设了云智慧服务平台。以特色名校工程建设为总抓手,统揽学院全面工作,提升境界、提升标准、提升绩效,从发展理念、目标方向、工作方法、考核标准等方面改革创新,规范、有序地实施项目建设,高质量、高标准地实现各个建设项目的预期目标和效益。全面实施“12345”的工作思路和布局,围绕学生成才的“一条主线”,依托学院和企业“两个主体”, 建设服务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为主的专业体系、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四方参与、多元评价”的人才质量监控体系等“三个体系”,构建产学研成果转化平台、中德合作办学为代表的国际化育人平台、中高职对接专业教学联盟平台、大学生创业平台等“四个平台”,实现产业、专业、职业、企业、就业(创业)“五业”融合。
多元提升育人质量。学院借助信息化平台,开发了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学生评教、督导评价、企业评价三方独立并行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断完善,对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学生在校完成学业的同时,可以考取两个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学院建设了职业技能鉴定所,全方位、多功能为大学生拓展素质,提高职业技能考证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社会培训服务功能,年培训汽车驾驶、汽车维修、机加工、面点师、会计、导游、中高级营业员等三十余个职业岗位人员达到15000人次以上。开展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创业发展,打造大学生创业就业孵化平台;“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位一体,建设了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实现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实施“三个结合”“五项工程”,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学生在省级以上各项技能大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54项,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多年来学院招生就业两旺,一志愿录取率、报到率稳步攀升;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稳定性和毕业生就业满意度长期位居同类院校的前列,被评为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