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学院新校区启用后,即开展了校训、校园道路命名等征集活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支持和积极响应。共征集到校训13条、校风14条、教风14条、学风15条、校徽设计方案15个、校歌4首、校园道路命名方案12个、广场命名方案9个、景观湖命名方案9个。

2010年10月学院召集了部分干部、教师,组成校训、校园道路命名等专家组,对征集的方案经过了认真评审,形成了初步的评审意见。

2011年4月12日,宣传部召集了宋瑞祥、王汝印、杜建勤、季茂令、马成玉、陈国民、申延金、甘天栋、刘清泉、刘 婷、关 勇、郑海霞等,在宣传部办公室就校训、校园道路等命名工作召开了专门会议,经过与会人员的反复分析讨论,统一认为:校训、校园道路等命名应建立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符合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学院的发展定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校园文化特点,把地方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融入到学院的文化中来,形成学院自身的文化标识,提出了初步的命名方案。

基于学院创建“低碳、生态、新能源、新信息”大学示范校园品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秉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和“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起订单式培养、企业冠名班、工学交替、产学研结合等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等。建成校园雕塑、景观、广场、道路、楼体、传媒等特色文化标识;形成“教书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校园文化特色;形成校园、教室、食堂、学生宿舍等分区的特色文化积淀;形成地方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校园特色文化、实物与精神文化融合渗透,陶冶育人、文韵流风的校园文化体系,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操守、职业素养教育,引导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2011年4月28日上午,许可院长主持召开了校训、校园道路等命名委员会论证会议,时圣成副书记、申延金、甘天栋、马成玉、宋瑞祥、王汝印、杜建勤、陈国民、周宏强、刘清泉等参加了会议,经过与会人员的反复分析讨论,统一认为:校训、校园道路等命名应建立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把地方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融入到学院的文化中来,形成学院特有的文化品牌和文化标识。对命名工作提高了认识,会后宣传部完善命名方案。

2011年4月29日下午,学院召开党政联席会议,许可、时圣成、孙宁玲、李允志、陈宜明、亓伟军、申延金、胡之义、田玉伟、甘天栋、蔡淑宝等参加了会议,就校训、校园道路等命名的宣传部起草拟定命名方案进行了专门研究,会议认为学院植根于“孔孟之乡、礼仪之邦、运河之都”的文化根基,应以孔孟之乡的历史文化为主线,集中群众的智慧,体现广大教职工学生爱校敬业求学探索的工作学习热情,塑造学院文化和学院精神,积淀学院的文化体系和文化脉络,提升学院的“软实力”,以昭示后人。

经与会人员的研究讨论、分析论证,广泛听取各位的意见,逐步达成共识,拟定了校训等四条和人工湖、校园广场的名称,校园内的十七条纵、横道路,以山东省重点是济宁历史文化名人的名字命名。方案如下:

《校训》

理析万象 工求精密

《校风》

担当

《教风》

教人幸福的工作和生活

《学风》

学而时习 知行合一

《校徽》

暂采用学院现用校徽,继续征集设计

《校歌》

经专业人事论证后提交使用。

注:“四风”、校歌等在学院的文化建设中,具有标志性意义,反应学院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累,体现学院的办学特色,基于征集的素材,给人以记忆、印象、简洁、明了,在与会人员反复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学院的文化发展定位命名。

人工湖、广场命名方案

景观湖 大学湖

东大门广场 和谐广场

西大门广场 昊明广场

一号公寓北广场 静思园

餐厅东大门广场 思源广场

注:结合校园规划方案和校园分区,命名体现其功能文化、位置特点、学院的区域文化,形成校园特色文化标识。

关于校园道路命名工作,经过征集、评审、专家组讨论,院领导的分析评价后明确指示以地方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我院职业教育特色文化,主要选择山东省重点是济宁市的历史文化名人的名字命名学院道路,引导学生向历史名人学习,潜移默化、环境育人。南北走向道路以历史上的能工巧匠(工圣、科圣、卫圣、复圣)命名,东西走向以人文学家历史名人命名,体现学院的文化根基和文化内涵。

孔孟之乡历史名人较多:孔子、孟子、颜回、曾参、子思、柳下惠、鲁班、墨子(墨翟、墨砚)、冉求、子贡、子路、檀道济、白英、刘表、文成公主、李白、杜甫、孔尚任、孔融、张良、微子、目夷、黄帝、少昊、伏羲、女娲、王叔和、王粲等等。古迹众多、名人荟萃,九大圣人,72贤人,108将,“三仁、三贤、三杰”都在济宁留下了记录,可用名字太多,这里仅选定以上与职业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有较为密切联系的人员命名。

文化底蕴深厚:始祖文化、孔孟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太白文化、梁祝文化、儒商文化、荷都文化、佛教文化、汉碑文化、孝贤文化、忠义文化、红色文化、礼义文化等,历史源远流长,古迹遗存众多。可用于学院建设和环境点缀的文化内容也比较多。由于采用数量有限,资源特别宽泛,只能结合学院的办学定位,学院的发展定位,即文雅又响亮,达到学院文化积累、积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