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省、市关于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部署,确立了适应社会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立足区域、对接企业、融入地方、服务社会经济事业发展,围绕地方新能源、新信息、新材料、新医药和节能环保等先进制造业、新兴战略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服务促发展,以贡献赢支持,更新办学理念,调整办学思路,加强内涵建设,创出了一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型系列专题报道

瞄准地方新兴战略产业需求设置新专业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改革教育教学模式调查(一)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设有机电工程、汽车工程、工商管理、金融会计、光电工程、化工新材料工程、建筑工程、信息工程、文化旅游等9个院(系)、成教学院和国际交流学院。开办专业30余个。基本形成了以机电光电技术、经济信息管理、新能源、新信息等先进制造业、新兴战略产业为代表的八大专业集群。会计电算化、旅游管理、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汽车、市场营销等专业为省市重点专业或特色专业。省、市级精品课程15个,成为鲁南、鲁西南地区特色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办学质量较高,骨干示范性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高等职业院校。

学院围绕地方新能源、新信息、新材料、新医药和节能环保等先进制造业、新兴战略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科技创新工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加强实习实训,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大批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强力推进学院实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在办好老专业的基础上,瞄准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新兴战略产业需求,服务地方先进制造业增设新专业。

济宁地区光照资源丰富,随着国家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国家重点扶持的光电产业,有台湾联华电子集团投资建设的济宁华瀚光伏电站一期18 兆瓦项目并网发电,另一座 30兆瓦光伏电站在邹城开建。联相(山东)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在济宁高新区开工,投资 2.7 亿美元,年产非晶硅薄膜电池70 兆瓦,标志着济宁贯通了从终端电站到高端电池研发制造的太阳能光伏产业产业链,并进入快速增长期。台湾联电集团在济宁快速扎根产生了强烈“冲击波”,吸引了台湾晶元公司、台湾宏齐科技公司等在济宁落户。晶元公司与联电合资合作成立LED磊晶及制造项目,宏齐科技设立了LED封装企业,在济宁打通了LED完整产业链条。目前,济宁已形成“蓝宝石衬底材料——外延片——封装——应用”LED 产业链和“薄膜(硅片)——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光伏电厂及建筑一体化应用”光伏光电产业链,两大产业链集聚了世界先进的技术、人才、产品。再过3至5年时间,随着联电、晶元、宏齐等新能源、新光源产业集群系列项目的建成投产,“起步便与世界同步”,发展层次高、速度快、效果好,引领着济宁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济宁将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中华光谷”,引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光电产业在区域总投资近百亿元。学院迅速展开对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详细的调研论证,选派专业教师到高校和企业学习、请国内外专家来校指导、组建专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生产一线的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和专业建设顾问,充实了光电工程学院的办学条件,开设了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电气自动化(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专业,建设了光电工程技术研究所。

济宁是运河之都,京杭运河纵贯南北,号称江北的“小苏州”。微山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内河造船业发展迅速,集聚了一大批船舶制造企业;济宁航空港开通运行一年的时间,航线迅速增加到十条,为航空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学院充分发挥济宁区域优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造航空系列专业建设,学院主动适应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迅速在原机电等相关专业的基础上,筹备建设航空学院,制定专业及课程规划和教师引进措施,设置民用航空和内河运输等相关专业,准备专业理论教学师资和实训教学基地;较好地准备了办学条件,本着高起点、高标准的人才培养要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为途径”的办学指导思想,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学院致力于创建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国内外相关校企合作发展的职教集团。使学院与企业更好进行文化交融,把企业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目前,学院与济宁国家高新区、太阳纸业、山东亿维、鲁抗医药、辰欣药业、荣信煤化、台湾联电、申科汽车、山东孔子旅游集团、山东润峰、山东益泉、青岛海尔、净雅餐饮管理公司、浙江晶科、盛泰橡胶、潍坊歌儿声学、中国沙钢、北京航天新兴科技有限公司等百余家优势规模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有的建立了订单式培养、企业冠名班、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双证融通、产学研结合等双主体人才培养关系。基本实现了学院与企业、专业与职业、学习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学生在毕业前1--2个学期,即可带薪顶岗实习,毕业后可在顶岗实习单位直接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