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高校科技优势,建设文化产业人才基地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许可

(2014年6月27日)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院迁建新校集中办学四年来,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确立“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特色办学,职教报国”的发展理念,实现了特色发展、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目前,已有教职工千余名,在校生1.2万余人,十个教学院系38个专业,是山东省文明单位,省高等教育特色名校,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系统示范高职院校。先后与德国职业教育联盟合作办学,成立了中德诺浩汽车工程学院,是山东省教育厅公布的惠普(济宁)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合作高校,山东省留学中心国际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道德教育实验基地,山东省2014富民兴鲁劳动奖状获得单位等。围绕我市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我院教书育人、文化育人,以文化人,通过“四德”工程建设,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人、熏陶人、造就人,开展了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规划建设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承基地;创建文化产业园区,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用现代科技装备文化产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初步显现出社会经济双效益、文化产业和人才培养双效果。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人、熏陶人、造就人。

1、把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的代表性文化元素植入校园。在新校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围绕学院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理析万象,工求精密”开宗明义的校风;融合、创新、担当承载责任的校训;教人幸福地工作和生活春风化雨的教风;学而时习,知行合一催人奋进的学风!确定了体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校歌、校旗。用我市历史文化名人,能工巧匠,英模代表命名道路,以区位和功能的文化元素点缀广场。让学生生活学习在名人与文化的包围中;学院的教室文化、走廊文化、餐厅文化、宿舍文化即体现区域文化特色,校园文化育人氛围,又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意义;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承基地,涵盖了儒释道文化经典,济宁文化名人介绍,孝贤文化故事,名人名言、人生格言、处事谏言、职业经典、创新理念等,图文并茂,处处彰显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气息。来自全国十二个省的12000余名学生,无不被济宁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而熏染,成为济宁文化的受益者和传播者。

2、以“君子人格、淑女风范”培养塑造学生的心灵人格。让学生把学习传承践行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良好习惯,在学习践行中德润其身、才胜其任、言达其意、书成其文、绩服其众、体担其责,历练出一种向上向善的追求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学院在德育教育中以“君子人格、淑女风范”塑造学生,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让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编辑出版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学生习修传统文化,变成成绩学分,让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成长,成为大学生最美好温暖的学习记忆和成长记忆。

引导大学生爱学习、爱生活、爱祖国,学会做人、学会感恩,学会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学会如何培养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将人文素质内化为大学生的品质。让男生成为谦谦君子,让女生成为窈窕淑女。这种德行的历练形成培养目标和方案,变成课程和教材,制定授课标准和行为规范,让学生品学兼优,既有职业技能,得以安身立命,又能彬彬有礼,拥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灵。学院常年举办践行《弟子规》活动,如去年十月份邀请无腿勇士陈州来院举办励志成长演讲、国学大师曹涧秋来院举办学习《弟子规》,弘扬中华孝道文化大型公益专题报告会,我院在校学生人手一册《弟子规》,教育效果较好。今年成功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益论坛,活动得到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团市委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前不久我院邀请到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急难症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郭立中教授,中华母亲讲堂主讲老师井沁讲师,原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傅冲女士,现身说法的90后中学生牛文荣同学,感动中国人物、中国十大孝心敬老之星王锐老师等辅导授课。他们的讲座说理深刻,感人真切,为大学生送上一堂生动活泼的国学大餐和内容丰富的文化盛宴。所有学生认真聆听老师们的深刻讲解,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享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真正达到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目的。我院还聘请一批像以上国学大师、践行传统美德的模范为学院的道德导师,让他们来我院讲课经常化,学生受教育常态化。

3、学院连续几年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承办全市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和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在道德、行为、礼仪、表演、书法、绘画、经典诵读、朗诵辩论、手工技艺、专业技能大赛、职业能力展示、创新创业发展等方面开展活动,在校学生积极参与,认真锻炼和体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原济宁博物馆馆长、济宁运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朱承山举办《济宁运河文化》专题讲座;济宁文物局副局长、中华文化标志城办公室副主任杨义堂《大孔府》专题讲座;国家光华科普大讲堂徐文耀教授《是谁保护着我们的地球》报告会;美国犹他州迪仕州立大学“红焰歌舞团”来我院访问交流演出。丰富了学院的文化内涵,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

二、创建文化产业园区,培养文化产业人才

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产业资源,高等院校是文化人才的聚集地,职业院校更把学业、职业和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把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我们确立了“把文化转化成生产力”的理念,坚持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让大学校园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家园,也是实训创业的乐园。为此,学院成立了山东大运河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等一批文化企业,争取省发改委、省财政厅支持,成立了大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园,并取得2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学院与曲阜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中国书籍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新华书店等合作,规划编辑出版一批校本教材和文化书籍。目前,大运河文化创意园已有包括图书出版、印刷、广告、电子商务、在线数字影院、新华书店、书画院、书法艺术馆、报刊编辑、超市服务、大学生创业园等10多个文化产业项目,每年可接纳学生实习实训1200多人次,不仅丰富了学院的文化生活,也为我院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拉开了框架,积累了经验。

围绕我市文化旅游和现代服务业的优势和特点,实现产业与专业的紧密对接,我院设立了商学院、创业学院、金融会计学院,开设旅游管理、会展策划、珠宝鉴定、酒店管理等相关专业,每年为社会输送50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经常聘请文化界知名人士和文化产业负责人来校举办讲座、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增强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新能力;校内长期举办文化礼仪培训,如二十三届省运会就在我院选拔了200名礼仪队员,2000名青年志愿者;自主创办《院报》、《院刊》、《大运河》杂志等文化刊物,逐步推行市场化运作;创办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产业基地,让石雕、鲁锦、刺绣、泥塑、绣球、根雕、绾结葫芦、剪纸、布贴画等民间工艺不仅得以展示、传承,大学生可以直接学习、熏陶和体验,同时作为文化产品推向市场,创造价值。

三、用现代科技装备文化产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为适应我市文化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发挥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优势,我院积极对接市里文化建设人才、信息、金融等方面优惠政策,引入社会文化产业资源,申报文化产业科研课题研究,构建文化创意创业平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推动与江苏广和服务外包有限公司、惠普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合作,将现代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院文化创意培训发展的重点方向。

2013年学院与江苏广和服务外包公司合作投资5000万在我院建立了云智慧服务平台,以云应用商业模式,为济宁及周边区域的企事业单位提供整体行业解决方案,进而提升济宁服务业的整体竞争力,形成极具价值的商业生态系统。该平台为学院市场营销、酒店管理、文化旅游等专业学生提供了实习和创业场所,通过模拟数字化酒店管理系统,使学生在网络实战中学习世界先进酒店管理经验。

学院与惠普(济宁)软件人才培养与产业基地合作成立惠普软件学院,双方在专业实验室建设、师资培养、专业共建、课题研究、区域协同创新、科研项目支持、产业融合课程开发、学生实习与就业等方面深入合作,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提升学院在软件开发与维护、软件测试技术等方面的科技服务能力。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动漫设计,影视技术开发等方面注入民族文化元素,积极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新路子。

学院成立创业学院,聚集了一批大师、企业家、校外专家,成为引领学生触摸学科前沿、指导学生参与高水平训练以及创新创业的文化人才。他们通过开设高水平讲座、创新课程以及带领学生参与平台企业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学院承办济宁民营经济大讲堂活动,经常有知名学者、成功的企业家或专家教授前来授课,为学生创业发展提供指导,让学生得到来自一线的创业经验。同时济宁创业促进会入驻我院,为我院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专业指导。在2013年济宁市首届创新创业大赛上,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创业团队,获得了创业类大赛二等奖,是驻济高校所获得的唯一奖项,标志着我院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取得成效。同时,我院筹集和利用政府创业基金,支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电子商务平台、物流快递超市、光电利用装备设计制造、机电一体化工艺利用、会计咨询服务等创新创业项目不断涌现。

四、下一步的打算:

1、把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有机结合,以“四德”工程建设为抓手,让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进教材,进课堂,细化成学分进行考核。用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塑造当代大学生向上、向善的心灵人格。

2、加快建设省级文化产业园和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邀请文化产业专家学者和成功人士,举办讲座或产业项目创意示范,鼓励支持教职工学生发展文化产业项目,推动设计、研究、创意、出版和文化产业的传承创新,进一步充实非遗手工艺基地作品种类,健全传承人培养机制,探索非遗手工艺作品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

3、发挥高校产学研优势,运用理工类高技能人才和专业特长,特别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装备传统文化产业,开展课题研究和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探讨传统文化产业项目与现代科技结合,采取政策与资金支持、成熟产业化项目带动,推动文化产业市场化发展,打造高端文化产业人才培训成长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