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话精神,落实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全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在全省大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意见》和《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关于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向上向善进行时-----全国大学生道德实践成果网络巡礼”活动的通知>的通知》,根据文件要求,结合学院地处中华民族的首善之区实际,认真组织开展好相关活动,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广大学生,加强人格修养,培育民族精神,提升人文素质,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坚持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坚持与实现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相结合,坚持与大学文化建设相结合,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开展好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健为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高尚气节,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又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加强课堂教学和师德建设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在课程课时安排上,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实践教学等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作为必修内容进行管理。要充分发挥其它各门课程的育人作用。要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识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明确学时学分。注重挖掘专业课程的传统文化内涵,切实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和传统美德教育。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料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为教师教育教学提供完备的学习借鉴资料。要充分发挥优秀师德引领示范作用。坚持以高尚的师德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求真的科学精神、儒雅的师者风范,敬业爱生,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为人师表,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三、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着力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培养大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

——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着力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大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

——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着力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大学生做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人。

四、积极拓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抓好主题教育活动。利用学院校园网、院报、院刊和校园传媒等,在新生入学教育、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环节,对青年学生加强学校办学历史、办学传统和成人成才教育;注重利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仲秋节、国庆节等重要节庆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文化素质养成教育;深入开展社会实践。组织大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积极参加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和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在学院人事代理和特聘高技能人才中,吸引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相关专业教育教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双向进入”机制,设立技艺指导大师特设岗位,成立学院大师工作室。增加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人才的引导鼓励,培养和造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三)、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形成大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凝聚形成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校园力量,营造积极健康的高校网络育人氛围。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在网络上大力传播道德正能量。广泛发动学生社团和学生参加,充分利用校园网、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创新大学生道德实践方式,抓住关键环节、关键时间节点做好活动宣传,给予条件支持和保障,推动活动形成声势、取得实效。

(四)、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培训、辅导员、班主任培训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在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内容,提高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

(五)、鼓励教师和相关部门参加编写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在组织出版、印刷、发行工作中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编辑出版部门积极筹划制定出版计划,争取每年编辑出版三五本,形成系列优秀文化教育的校本教材;鼓励教师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开设核心价值观及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课程,切实做到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项目,力争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通过课题资助、学术引领、文化交流、队伍建设等,把我院打造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基地;每年安排一定时间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集中学习教育,发挥学院人才聚集优势,积累和积淀学院的优秀文化元素和文化氛围。

中共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四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