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师生头脑”工作汇报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出重要指示后,中共济宁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意见》中明确: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思想道德风尚,群众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孔子文化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儒学研究传播水平全面提升;到2020年,把济宁建设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全国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城市、世界儒学研究交流中心和公民思想道德首善之区,成为独具儒家文化特色、凝聚全球华人的文化圣地和共有精神家园。在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与北京师范大学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在中央党校给领导干部讲话时谈到:“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弟子规》1080个字,本是童蒙养正宝典,看似一本不显眼的小书,实际上里面蕴含着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大智慧。”学院党委决定,在全院师生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师生头脑”工作,凸显学院内涵建设和特色优势。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我院以区域优秀传统文化为代表,阐发儒家文化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时代价值,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我院的人才培养质量;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纳入特色名校工程建设项目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开展“学祭”礼活动,引导帮助教师成为“四有”教师,指导大学生诵读经典,以此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丰富、充实、完善师生知识结构。努力打造“特色鲜明、体系完备、内容丰富”的学院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广大教师精读一部儒学经典,提升教职工的师德教风;大学生诵读《弟子规》、《论语》两部经典,背诵50首古典诗词,学习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塑造大学生的君子品格、淑女风范,并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二、主要活动内容。首先,诵读儒学经典。“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重点诵读《弟子规》和《论语》,从“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中选读。要求:每位教师精读一部。大一学生背诵《弟子规》,大二学生背诵《论语》。其次,阅读古典诗词文学名著。以《唐诗三百首》、《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为主。要求:每位教师研读一本文学名著;每个学生每年新背诵古典诗词10首,毕业时能背诵30-40首,至少通读其中一部四大文学名著。再次,学习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戏曲、武术、舞蹈、音乐、曲艺等。要求:学生学会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在学院设立“尼山儒学书院”,定期开办儒学课程,展示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教育辅导传统艺术创作,在全院形成浓厚氛围。针对教师可以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选择更高深、更专业的读本;每年祭孔或教师节期间组织教师行“学祭”礼;每年秋季新开学时新生集体行拜师礼;学院常年(如每月)开设国学讲堂,邀请国学知名人士讲座;在学院网站、报纸、刊物上开设国学专栏等。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学院开设儒学选修课,每周大一新生至少安排二节诵读经典,大二学生安排一至两节,把儒学成绩作为学分,选派专门教师代课,对学生选修科目进行辅导。
(一)、学院建设了“尼山儒学书院”。党委书记许可同志任院长,党委宣传部部长甘天栋任执行院长,学工部、思政课教学部、公共课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负责人为副院长,聘请国学界知名人士曲阜师范大学骆成烈教授兼任名誉院长。活动以尼山儒学书院为实施主体,学院党委宣传部、教务实训处、学生处、团委、公共课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等部门积极支持配合工作。设立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部、教育部、教材编辑部、传播外联部,明确了学院有优秀传统文化喜好的教师、思政课、公共课和相关专业有贡献的学者为成员,制定了工作计划、工作目标和工作项目,全面开始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工作。开学初学院举办了辅导员、班主任培训班,聘请曲阜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单承彬、博士焦福民,传统文化爱心村首席讲师郭芙莲,党委书记许可、宣传部长甘天栋分别作了经典诵读、诵读方法、弟子规、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济宁文化的脉络与谱系专题,全面铺开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四进工作。宣传部积极联络社会公益机构,资助学院《弟子规》、《经典汇编》等图书教材15000本,分发到学院的全体学生,配合名校工程建设中期验收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学院组织学生建设读书广场进行经典诵读等活动,
(二)、组织编写了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学院组织教师队伍,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区域传统文化的积淀,自编以《弟子规》为主要内容的《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读本》,内容涵盖《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朱子家训》等;以《论语》为主要内容的《高职院校儒学经典教育读本》,内容涵盖《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以古典诗词为主要内容的《高职院校经典诗词教育读本》,内容结合孔孟之乡和高职院校特点,选取传统经典诗词100首,加以注解和赏析。目前,教材的初稿已经完成,进入审稿和编辑阶段,今年下半年将在省内外高职院校教学使用。
(三)、开设了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作为必修课在列入教学计划,教育指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切实让师生在儒学方面受到启发教育,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积极成为“四有”教师,把男学生培养成谦谦君子,女学生培养成窈窕淑女,人格气质、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
(四)、承办了济宁市传统文化大讲堂。开办“优秀传统文化大讲堂”,是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一项重要活动,目的是加大普及教育,提升干部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提高文化素养,在全市进一步兴起学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解读了儒家经学的治政智慧,阐释了儒家经学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于我们结合当前实际,深刻理解儒家经学思想,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工作,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均具有积极意义和帮助作用。
(五)、举办了孝行家和幸福人生专题报告会。邀请到了感动中国人物、中国十大孝子、中国十大孝心敬老之星、用人力车拉母亲步行37000里,行程517天游北京、香港的兄弟之一王锐老师(我院特聘道德导师)授课;普明传统文化教育中心江洪波老师学习传统文化后,弃商从教,以丹田之气推广传统文化及读经教育,后受邀请进行教育智慧的分享讲座,足迹踏遍大江南北,深入学校以及各类传统文化道德讲座论坛,令数以万计的老师、家长受益终身,更为意义深远的是,江洪波老师在自己发起的推动传统文化进社区活动中,无偿培训和帮助全国各地传统文化仁人志士建立百余个传统文化社区教学实践基地,教育家长孩子不计其数。还有查才荣、王大厦两位企业家,结合自己的个人成长经历,给大家分享发展体会。
(六)、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学院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有目的地强化学生认识区域“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优秀传统文化厚重的积累与积淀。教学形式力求生动活泼,注意实效。精选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题材的专题视听资料(反映有关中国历代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迹,或展现祖国壮美山河、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资料)加以编辑整理,形成系列教材,有计划地纳入课堂教学。突出本地域东文西武、南水北佛等特点,突出学习重点。如结合曲阜孔子学尊师,结合邹城孟母学感恩,结合嘉祥鱼台学孝贤,结合梁山水浒学忠义,结合微山湖大运河学至善,结合太白湖太白楼学诗词等。针对学院理工类特点,适当加入文史类知识,取长补短,文理双修,培养学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目标即是把男生培养成君子,把女生培养成淑女。不同院系根据专业特点,有重点地选择不同的选修科目,因材施教。如机电、汽车、光电、航空类专业可选修“御”、“射”;会计、商学类专业选修“数”;文化旅游类专业及音乐爱好者可选修孔子“六艺”的“礼”、“乐”;书法文学爱好者选修“书”等。
(七)、学院组织了国学综合知识大赛、经典诵读比赛;组织汉字、成语、诗词、书法、绘画等单项国学知识比赛,各二级院系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学习比赛;完善和新成立了文化学术团体自主开展活动。校园弥漫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气息,呈现经典文化的朗朗读书声。“悠悠华夏五千年,传承诗歌千万篇”,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片沃土,是一个宝藏,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青年学子应熟读经典,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有益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益于提升思想修养和人文素养。学院要求各部门、二级学院创造性的开展各项活动,使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提升自身修养,争做谦谦君子、窈窕淑女,并预祝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各院系各显神通,他们朗诵中华经典篇章,弘扬泱泱中华之传统文化,展现莘莘学子之青春朝气,一次次比赛现既有慷慨激昂的领诵,又有气势磅礴的群诵,既有生动形象的故事展现,又有婉转优雅的舞蹈表演,同时配以多样的队形变化和悠扬的背景音乐,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仿佛将听众们带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徜徉,让大家欣赏了一场场集视觉、听觉于一体的盛宴。充分展现了学院广大教职工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八)、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研究,承担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教科所、济宁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六项,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承研究,济宁运河文化的课题研究,利用学院报和校园网,进行引导启发,形成了学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品牌。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对学院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活动高度重视,安排专家学者和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来学院进行专题调研,全面推广学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经验。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象征、血脉和基因,这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识,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生生不息的立足之本。中国之所以伟大、中国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融入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口头传承到文字记载,内容博大而精深。但归纳起来,在历史典籍里加以明确、历代历朝基本形成共识的内容主要是“仁、义、礼、智、信”五个要素,成为儒家“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整个发展过程,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因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修君子人格,育窈窕淑女”等文化育人,以文化人的思想观点,形成了学院的特色优势,在学院建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承基地。把济宁区域的优秀文化植入校园,让学生入脑入心。培养学生“通世达理”的做人品格,“志存高远”的立业精神,“勇于担当”的扎实作风。学院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发展中心授予“全国青少年道德培养实验基地”,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就是说要让大学生在修养德行上和学习成绩一样,同步有一个大的提升,成为一个懂礼、知礼的有用人。形成了教书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校园文化氛围。